一个是学富五车办理股票配资,名声显赫的史学家;一个是刚从战犯所里特赦出来的末代皇帝。
和溥仪,两个身份截然不同的人物,竟也会发生一起趣谈。
郭沫若邀请溥仪做自己的助理,而溥仪仅用五个字,就巧妙地婉拒了郭沫若的邀请。
一名史学大家,为什么邀请末代皇帝做自己的助手?而溥仪又是用了怎样的回答拒绝了郭沫若?
说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但他当皇帝的时间,其实也没多长。
新中国成立之后,溥仪被作为战犯,安置在抚顺的战犯管理所内。
1959年12月4日,溥仪因为在战犯管理所内表现良好,获得了特赦,得以重新返回社会生活。
这次,溥仪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一个普通人。
其实在战犯管理所内的溥仪,并不认为自己会被特赦,毕竟他很清楚自己犯下的罪行究竟有多严重,能在管理所内呆一辈子都是好的。
没有谁会不想要自由,溥仪也一样,尽管对自己得到特赦感到意外,但溥仪仍旧很高兴能够面对新的生活。
出狱之后,肯定要先找地方安置下来,给自己找份工作。
住的地方不用担心,政府安排了专门的旅馆,供溥仪暂时居住。
虽然说旅馆条件简陋,只有一张床和零星几个家具,比不上溥仪当皇帝时居住的宫殿,但他没有抱怨,反而住的很轻松
住的地方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工作了,这一点可难倒了溥仪。
他毕竟在战犯所里呆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早就跟社会脱节了,而且在战犯所里学的那些生活技能,到了社会上,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
不仅如此,作为末代皇帝,身份特殊,根本就没几个地方敢收溥仪。
但好在经过政府的安排,溥仪进入中国科学植物研究所工作,这位末代皇帝,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园丁工人。
溥仪以前毕竟是皇帝,接受过相当程度的宫廷教育,对于四书五经、古诗古文这些,都有系统化的学习。
恰逢当时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有研究清朝历史的需要,而溥仪作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自然能够了解到当时的许多秘辛,堪称一个“活历史”。
就这样,溥仪又从原本的园丁工作,一跃成为政府部门的专员。
郭沫若与溥仪的相识,源自一场意外。
那是一个文化界的聚会,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与当时只是一名小专员的溥仪,都受邀参加了那场聚会。
在聚会中,郭沫若拿出了一个精致鼻烟壶,声称是乾隆皇帝的御用物品,供在场的各大史学家品鉴。
皇家物品,溥仪再熟悉不过,他一眼就看出了郭沫若的鼻烟壶是赝品。
他也不客气,直接指出郭沫若的珍藏是赝品。
之后经过在场学者的深入研究,发现竟然真的是赝品,溥仪竟一眼就认出了真伪。
虽然丢了面子,但郭沫若也因此对溥仪刮目相看,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逐渐在郭沫若的脑海中浮现。
当时郭沫若正在研究清朝历史,满文是他在研究当中遇到的一大难题。
因为清朝的史书大多都是用满文写的,想要研究清朝的历史,就必须接触满文。
可是当时会满文的人本来就很稀少,而要做到能够流畅翻译史书的,就更少了。
郭沫若也不是没有想过自己学习,可是满文学习周期长,根本就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学成的。
这次与溥仪的相识,让郭沫若重新认识到一种可能。
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清朝的皇帝,肯定非常擅长满文,如果能够把溥仪请来当自己的翻译,那研究计划将事半功倍。
说干就干,郭沫若趁着一次聚会,对溥仪发出了当自己助手的邀请。
在郭沫若看来,自己这样一个史学大家,自降身份邀请这位曾经的战犯,溥仪肯定会非常欣喜的答应。
但令郭沫若意外的是,溥仪直接就拒绝了,他只说了五个字:
“我不会满文!”
身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竟然不会满文,开什么玩笑!
但这的确是事实,溥仪真的不会满文。
皇帝时期的溥仪,有两个老师,分别教他满文和汉文。
教溥仪满文的老师叫伊克坦,是个非常具有威严的小老头,他的教学相当严肃古板,这让当时年幼的溥仪,根本提不起学习满文的兴趣。
反观溥仪的汉文老师陈宝琛,虽然说也是教了几十年学的老学究了,但他的教学方式却轻松自由,往往能够在玩乐中传授知识。
这对年幼的溥仪很受用,进而让溥仪对汉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两相比较之下,溥仪自然不喜欢满文,再加上他也没当几年皇帝,清朝就灭亡了,之后就更不可能去专门学习满文了。
溥仪的拒绝,既是事实,也是托词。
当时的郭沫若虽然是史学大家,但是在溥仪看来,他有些过于急功近利。
而且溥仪通过学习,早就已经对清朝腐朽的统治有了清醒的认识,现在自己好不容易才跳出来,自然不愿意再主动回去。
与其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婉拒,不如直接阐述事实。
参考资料:《我的前半生》——1964年,溥仪
盈胜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