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而思
弘扬和激发真正的企业家精神,需要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特别是有利的制度环境。改革开放为培育企业家精神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土壤,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激发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条件和制度环境加速形成、日益巩固。
陈炎 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 广州商学院副教授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企业家精神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许多情况下人们提起企业家精神,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民营经济领域涌现出来的成功人士,特别是科创企业阔步前行的领军人物,因为相对而言,在这些企业家身上,企业家精神体现得更加鲜明。
企业和企业家
企业和企业家都是外来语,中文语境下容易被望文生义,从而在理解上发生偏差。要想理解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本质,首先需要对企业和企业家这两个概念进行必要的语义学考证。
中文中的企业一词源于古法语“enterprise”,该词在16世纪进入英语语系。“enterprise”词义丰富,本义为一项事业或者着手去做、去承担。15世纪末,该词发展出“进取精神”“乐于冒险”“敢于尝试”等抽象含义。现代语境下,企业一词虽然在汉语中仅用为经济学术语,但是法语或英语中“enterprise”却仍然首先取其本义。例如,美国海军先后9次用“enterprise”来命名其军舰,英国海军和法国海军也曾用“enterprise”命名军舰,显而易见,译为中文应该是“进取”号或者“果敢”号,而不是听起来莫名其妙的“企业”号。实际上,中文中“企”有踮起脚跟远望的意思,“业”则可引申为事业、行业或产业,本身就可以有更丰富的解释,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狭义理解。
在中文中,企业家虽然可以泛指所有专门经营企业的领导者,然而更多时候则特指那些在经营企业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就的领导者,或者优秀企业家。然而,在法语或英语中,“entrepreneur”既可以释为经商办企业的“企业家”或者“创业家”,也可以释为追求特定利益的“冒险家”。在经济学领域,这个词汇作为专门术语使用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冒险家”这层语义。例如,企业家理论鼻祖爱尔兰人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ion)就把企业家定义为“经营风险的承担者”。而多数企业家理论的作家,也多把敢于冒险概括为企业家的基本品质之一。
可见,企业和企业家都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在经济学领域,虽然企业主要取其狭义并且已经成为一个语义固定的专有名词,但同时也应该从广义上来审视企业家的本质特征,研究企业家理论的学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这一点。企业家理论著名作家、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路德维希·海因里希·艾德勒·冯·米塞斯(Ludwig Heinrich Edler von Mises),更是主张把每一个“行动着的人”都看作“企业家”。
企业家精神及其一般特征
尽管讨论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ial spirit)这个话题的文章层出不穷,但是迄今为止都没有中外作家给出一个严谨的定义。绝大多数作家围绕企业家精神内涵的讨论,是给企业家个体或者群体贴上冒险、创新和洞察力等一个又一个描述性的标签。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家精神?简单而言股票配资门户网,可以把企业家精神理解为驱使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行为中追求实现自身价值和企业价值的高度自觉性。也就是说,企业家精神集中反映了企业家个体或者群体关于经营企业的价值观,其化为初心,化为态度,化为操守,也化为信念。更简单地说,企业家精神是让企业家得以有所成就的素质品格或者内驱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类比信仰的力量。当然,还可以从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来解释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有这样一种说法:并非人人都能成为企业家,但是人人都可以具有企业家精神。即是说,企业家精神并非企业家所独有,只不过在企业家身上往往体现得更加明显。可以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在品格或者境界维度上,是企业家之所以被称为企业家最根本的衡量标准。在政治、科技等领域,特别是军事和竞技体育等竞争性强烈的领域,企业家精神也会有十分鲜明的体现。同时,企业家精神既作用于企业家个体,也作用于企业家群体,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企业家精神的核心特征又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当然,人们更加关注那些优秀企业家身上体现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并且十分乐意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一般特征。
“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是士之精神的根底,弘毅与否便是衡量士的根本标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荡是君子精神的灵魂,坦荡与否则是衡量君子的根本标准。那么,如果只能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企业家精神的基本特征,哪个字眼会脱颖而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见仁见智。当代作家普遍认可创新,历史上则有许多人强调冒险。除了创新和冒险外,前瞻、坚韧、敬业、担当和胆识等褒义词,以及好胜、有野心等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贬义的中性词,也是描述企业家精神基本特征的常用标签。实际上,如果从企业和企业家的语义出发,仅用一个词来界定企业家精神的核心特征,不妨用“进取”来概括。冒险和创新都是进取的表现,前瞻、坚韧、敬业、担当和胆识等,都是进取的要求,好胜和有野心某种意义上也是进取的动力。
企业家精神的标签多种多样,而“创新”则被一致看重,因此有必要简单讨论一下关于创新的问题。经济学上,创新指的是引入新思想、新技术、新制度、新模式等新生事物以提高组织的效能和效率,进而获得更高效益的过程。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竭源泉,但创新有真伪之分,只有那些提高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创新才是真创新,那些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甚至只会是适得其反的“创新”则是伪创新。推行伪创新的“企业家”不是真正的企业家。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主义
企业家精神的根本作用,在于把企业家的价值取向和聪明才智转化为创业创新的实际行动,进而产生增强市场活力的正效应,这也正是弘扬和激发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意义所在。然而,企业家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大航海时代的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当时的西方统治阶级看来都是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冒险家”。在当代西方世界,奉行“企业家主义”(entrepreneurialism)者也大有人在。
所谓“企业家主义”,指的是习惯以经营企业的思维和行为看待一切社会事物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表面看,“企业家主义”与“企业家精神”有相通之处,实则二者完全不同。当特定强权的主政者也持“企业家主义”的时候,很可能会推行给整个世界带来危害的对外政策,例如发起关税大战。当某些成功的企业家沦为“企业家主义”的践行者,则可能给特定行业乃至特定产业造成无法估量的破坏,例如亚洲金融风暴。而当“企业家主义”在整个社会大行其道的时候,会给国家或者民族带来极大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环境下茁壮成长,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为繁荣市场、改善民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毋庸讳言,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丧失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脱离创业初心走上了“企业家主义”的道路,他们的精力没有放在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上,而是放在了不择手段一味逐利上,这不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真正的企业家精神,要能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简单地说,当代中国需要弘扬和激发以富有家国情怀、勇于创新创业、坚持诚信守法、乐担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广阔为基本要求的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弘扬和激发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摒弃和避免不当的“企业家主义”,需要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特别是有利的制度环境。改革开放为培育企业家精神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土壤,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激发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条件和制度环境加速形成、日益巩固。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证明,进一步弘扬和激发企业家精神,就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反过来说,弘扬和激发企业家精神,就要消除一切可能抑制乃至扼杀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因素,进而使企业家才能完全释放。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才能
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指的是企业家经营企业的实践能力。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存在紧密联系,那些给企业家精神贴上的标签多半也可以用来描述企业家才能,二者也因此经常被混为一谈。然而,还是有必要注意到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才能之间的重要区别。简单来说,企业家精神属于价值理性的范畴,企业家才能则属于工具理性的范畴,二者统一于企业家经营企业的实践过程。
企业家经营企业是典型意义上的实践过程,完成这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既要借助工具理性,也要借助价值理性。在企业经营实践过程中,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共同起作用,但是二者发挥的功能有所不同。企业家精神作为价值理性,主要是解决要怎样、要如何的问题;作为工具,企业家才能更应该解决怎么做、如何做的问题。企业家才能通常可以度量,企业家精神往往难以评判。鉴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创新才是最根本的企业生存发展之道,从而企业家的经营实践主要是创新实践,对企业家精神的基本要求是创新,对企业家才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新,因此不妨借创新来说明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才能的不同作用。
创新意味着突破旧范式建立新范式,因此创新的过程就是范式转换的过程。大体上,能够敏锐地意识到旧范式存在严重不足而新范式具有明显优势,进而定下创新的决心和方向,这是企业家精神在创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能够深刻地认识到旧范式存在哪些不足而新范式具有哪些优势,进而选择创新的路径和方法,这是企业家才能在创新过程所起的作用。创新又意味着从不确定性中发现机会,意味着要与不确定性进行斗争并争取胜利,因此创新的过程又是一个冒险的过程。大体上,敢于斗争、敢于冒险、敢于胜利,这是企业家精神的生动写照;善于斗争、善于胜利、勇于冒险,则是企业家才能的突出体现。概而言之,企业家精神决定了创新能否开始,企业家能力决定了创新能否成功。
企业家精神的养成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这个人天生就是企业家”或者“有些人天生就是企业家”。那么,企业家精神能不能通过后天习得而养成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家精神与优秀企业家的人格特征直接相关。人格特征分为气质和性格两方面,气质是先天因素,性格则是后天因素。类似的,企业家精神也会同时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家精神有相当部分可以通过后天习得来养成,但是又很难完全通过后天习得来养成。
关于先天因素影响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机制迄今为止并没有完美的科学解释,而对企业家精神的后天养成则有许多人发表过意见。通常认为,成长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后天养成起着关键作用。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企业家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必然会对企业家精神的后天养成构成显著影响,然而,这是一种相对被动的习得方式,更为主动的习得方式则是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锤炼。当然,实践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毛泽东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学习什么东西来养成企业家精神?学习与增长企业家才能直接相关或者间接相关的一切事物。通过学习和使用增长企业家才能,进一步内化为企业家精神。向谁学习?可以从书本中学习,可以从历史中学习,当然还可以向同行、向竞争对手学习,更为重要的学习对象,则是古今中外一切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人物,例如向军事家学习。商场如战场,商场与战场有颇多相通之处,企业家与军事家在精神上也多相通之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与守正创新有异曲同工之妙;“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何尝不可以用来理解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事实上,军人出身的优秀企业家比比皆是,而许多企业家也喜欢把《孙子兵法》摆在案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如果说《孙子兵法》是古人留下的军事文化瑰宝,那么,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里类似的文化瑰宝还有很多很多,足以让今天的企业家们得到丰富的精神滋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态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的警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不都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吗?
END
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盈胜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